成為台灣客家人

點閱:1

其他題名:Becoming Taiwanese Hakka

作者:李文良編

出版年:2019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國立臺灣大學發行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台灣史論叢,客家篇 Taiwan history series,Hakka

格式:PDF,JPG

頁數:332

ISBN:9789863503521

分類:歷史  

附註:封底英文題名: Becoming Taiwanese Hakka

「客家」早期的英譯之一是guest people,其主要的形象為人在歷史過程中的流動與遷徙,他們到新墾地時相對於在地先住民的「客」。本書作為一部聚焦於「台灣客家人」的學術專著,探討客家人在台灣歷史中如何在新地移墾定居、安身立命、繁榮發展,「成為臺灣客家人」的過程。
 
客家人在流動與定居的過程中,面臨到國家政策、土地開發,以及持續與先住民協商的族群關係,還有自我/族群認同等重大課題。故本書選錄的8篇論文,以清領至現代的歷史時序為經,南、北客家族群的地域平衡為緯,同時結合歷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方法與視野,引領讀者剖析台灣客家文化的嬗變。

作者簡介(依文章順序)
 
李文良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曾獲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及中華民國教育部獎學金,兩度赴日本東京大學訪問研究,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殖民時代山林史、清代台灣社會史,著有《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以及論文40餘篇。
 
陳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社會史。著有《機會之庄:19、20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及論文十數篇,並曾參與古地圖、古契書等史料編輯。
 
羅烈師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系副教授。學術專長為文化人類學,藉由宗教信仰、文化資產、社區營造、語言傳承等議題,投入客家傳統地方社會延續與轉型之研究及實踐。
 
陳麗華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在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暨歷史所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臺灣社會史、客家族群史及歷史人類學,著有《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一書。
 
劉堉珊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離散與移民人群、族群關係、藏人離散社群與苯教研究、東南亞客家、喜馬拉雅及南亞區域研究等。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約聘助理教授、博士後研究員;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張維安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全球客家研究》主編。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圖書館館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洪馨蘭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學術專長為公共人類學、發展人類學、鄉村建設與文化反思、觀光與旅遊人類學。著有《菸草美濃》、《敬外祖》、《以美濃為方法》等學術專書,以及多篇觸及漢人人類學、社區論述實踐、旅遊與飲食人類學等期刊與專書論文。
 
莊英章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榮譽講座教授。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專長領域為文化人類學、歷史人口學、客家研究、漢人社會結構。
 
王甫昌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族群關係、民族主義與社會運動。長期研究台灣族群關係,近年則在探究台灣族群概念的內涵、起源、發展與其政治社會影響。

  • 總序:為台灣學術研究奠基/王泰升
  • 編輯凡例
  • 作者簡介
  • 圖表、附錄目次
  • 導論:成為台灣客家人/李文良
  • 延伸閱讀書目/李文良
  •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