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兆紅編著的《中國與世界——海外關於中國問題的研究》書稿,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起海外高度關註,也帶動了海外中國研究的進一步興盛。以研究“中國文化,中國事物,中國現象,中國問題”為對象的海外中國學迅速發展,成為國際學術界中增長最快的“顯學”。而中國國內對海外漢學和中國學的研究也方興未艾。在201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的《教育部關於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意見》,以及《教育部學習宣傳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重點工作》中,都明確把“推動海外中國學研究”列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和提升國際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重要抓手和重點工作之一。
隨著世界對中國關註度的不斷提高,不同學科領域內的中國研究呈現爆炸式增長,在現行的西式學術分科框架內,已無法對其動因、內涵和走向進行總體把握。“世界中國學”具有明顯的綜合性優勢,有助於打破文化、國界和學科的多重壁壘,溝通古今中外,抓住海外理解和闡釋中國的核心議題、概念工具和話語邏輯。從海外中國研究發展軌跡來看,在以現當代中國為社會科學分析對象、以地區戰略需求為導向的美國中國研究崛起後,中國學(China Studies)和植根於歐洲東方學的傳統漢學沒有有效銜接,造成了當今西方世界中存在“兩個中國”的現象,即一個有著悠久文明的“歷史中國”與一個不合乎西方現代規律的、迅速崛起的“當代中國”,在割裂而互不聯系的方向上展開。中國本土的中國學研究恰恰可以“他者”立場介入西方學術場域,打通“傳統中國”與“當代中國”的研究區隔,從一個連續文明體的存續和更新的角度,重塑一個完整的“中國形象”。
因此,以“中國學”學術研究牽引的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結和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問題的探究,是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的必要工作。。
同書類書籍